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资讯 > 正文

重大项目开工忙 投资向“新”而行

  ◎记者 于祥明

  春节过后,全国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热情进一步显现。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传统产业基地到新兴科创高地,一批聚焦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展现出中国经济向“新”而行的强劲势头。

  “各地主动顺应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步伐,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基础。”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科技创新”成为各地重大项目投资的关键词之一,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活力。

  多地重点项目密集开工

  今年春节刚过,北京、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等地都有一大批重点项目签约或集中开工,全力推动一季度“开门红”。

  2月10日,北京密云区举行了2025年一季度“开门红”集中开工仪式,6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88亿元,覆盖保水保生态、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城市品质提升、增进民生福祉等多个领域。

  此前,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江西吹响新一轮重大项目建设“冲锋号”,1534个项目联动开工,总投资6600亿元。湖南长沙则召开了主题大会,并在会前举行了预估总投资878.9亿元的23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

重大项目开工忙  投资向“新”而行 第1张

  2月8日,浙江省委、省政府举行全省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11个设区市齐上阵,150个重大项目亮相,总投资超35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360亿元。

  记者了解到,当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还公布了一季度全省集中开工重大项目情况,明确表示要压紧压实年度目标任务责任。

  “一季度开局首战至关重要,这些重大项目犹如春日里播撒的一粒粒种子,将为经济注入强劲的底气和动力,为实现全年好、全年稳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向记者表示,推动重大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浙江等地发出了明确的信号。

  地方竞逐“新赛道”

  投资向“新”,项目“升级”“换道”,锚定新质生产力……持续优化投资结构,依然是各地投资项目的突出特点。

  以浙江为例,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头参加的均是向“新”项目开工活动,包括绍兴市浙江星柯先进光电显示产业二期项目、嘉兴市润泽智算中心项目、温州市中广核浙江三澳核电二期项目、衢州市先导智能传感器产业化项目等。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首批重大项目更加强调在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方面的布局,结构上也更加优化,有利于推进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同样,湖南长沙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中,产业发展类项目170个,总投资733.8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预估投资总量的72%和83%,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投资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地方经济转型的决心。”魏琪嘉表示,同时这也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活力,通过重大项目牵引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中国正加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

  投资背后的“乘数效应”

  各地重大项目特别是“新”项目的密集开工,不仅拉动短期经济增长,更有望释放出长远效益。

  “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集中开工的一些项目对于江西未来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江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以总投资30亿元的南昌博世电驱动系统项目为例,该项目建成达产后年营收将达50亿元,可实现年产能超40万台套轻型商用车电驱桥,带动上下游约40个配套项目落户。

  “每一个重大项目都是区域经济的‘造血细胞’。”魏琪嘉表示,以创新为导向的投资既能创造就业岗位,又能催生新技术、新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力。

  专家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仍存,中国通过加大新兴产业投资,正逐步构建更具韧性的经济结构。各地重大项目向“新”看齐,随着更多创新项目落地生根,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新一轮提质升级。

有话要说...